2020年12月16日上午,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杨志教授做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敏感材料与气体传感系统研究”,会议由张守仁主持,杨保成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郭健副所长,工学部蒋爱云教授,张洋洋教授,各科研人员和工学部学生参加。
杨志,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创刊副主编(影响因子:12.26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项目等20余项项目。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0000余次,单篇最高798次,H-index学术指数52。合编专著3本,转让发明专利5项,授权发明专利40项,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杨志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想法、研究路线、创新想法、实验方案、研究结果、软件算法、传感样机和应用展示等方面进行分享。气体传感能实现对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在军事国防、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和智慧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报告人在微纳信息感知技术领域,围绕纳米材料结构、器件结构模型和传感机理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实现了敏感材料形貌、取向和精细结构等特征控制,构建了基于纳米结构薄膜的“类神经元”网络气体传感器件模型,揭示了典型纳米结构导电网络中活性位点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电荷转移室温响应机制。此外,采用材料增感和软件算法的“软/硬”补偿策略,大幅提高传感阵列“电子鼻”对多组分气体的识别能力,研制出高灵敏便携式气体传感系统和多功能传感测试设备。研究成果贯穿敏感材料开发、传感电路设计、后端算法优化和传感系统集成的全套技术流程,系统总结了传感材料和传感性能的构效关系,实现传感活性中心人为设计,揭示了气体传感的传感机制和传感基元反应动力学过程,对实现气体传感器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志教授汇报结束后,与会人员就问对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如何实现准确测量一类气体等问题等与杨志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人员从中获益匪浅。
参与此次会议的还有工学部学生,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学生纷纷表示对传感器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获颇丰。